首页汉语词典耳濡目染耳濡目染的意思
ěrrǎn

耳濡目染


拼音ěr rú mù rǎn
注音ㄦˇ ㄖㄨˊ ㄇㄨˋ ㄖㄢˇ

词性动词


近义词目染耳濡见闻习染耳擩目染

词语解释

耳濡目染ěr rú mù rǎn

  1. 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终日耳濡目染,不学自会三分。

    be unconsciously influenced by what one frequently hears and sees;

翻译

  • 英语 to be influenced

引证解释

  1. 亦作“耳濡目及”、“耳濡目击”。

    语本 唐•韩愈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宋•朱熹 《己丑与汪尚书书》:“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明•宋濂 《题汤处士墓铭后》:“此固天佑善人,理当报施者如是,抑亦家庭之间耳濡目染之所致也。”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文 於艺树牧畜诸端,耳濡目染,洞悉奥窔。”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这大约因为常与大人在一起,没有小朋友之故,耳濡目染,知道的事就多起来。”
    茅盾 《子夜》十:“现在风气太坏,年青人耳濡目染--况且都那么大的儿子,也管不住他的脚。”
    明•吴承恩 《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明•李东阳 《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韜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

国语辞典

耳濡目染ěr rú mù rǎn

  1. 听熟了,看惯了,因而深受影响。也作「目染耳濡@@@目擩耳染@@@日渐月染@@@日濡月染@@@耳染目濡」。

    如:「在良好环境中,耳濡目染久了,自然也变好了。」

    目染耳濡 见闻习染 耳擩目染

    充耳不闻 置若罔闻

分字解释


※ "耳濡目染"的意思解释、耳濡目染是什么意思由爱上文学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耳濡目染造句


  • 1.全国爱耳节到了,愿你发扬“耳濡目染”的学习作风,天天和颜如玉“耳鬓厮磨”,相信你的才华大家都“耳闻目睹”!祝你得到的掌声和称赞“不绝于耳”!

    2.3月3日爱耳节,你的大名【耳濡目染】,你的爱情【耳鬓厮磨】,你的才华【耳闻目睹】,对你的称赞【不绝于耳】,【肥头大耳】是你的福气相,祝你健康,节日快乐。

    3.然后呢,绣花鞋我会,十字绣我会,缝纫机我会,钉扣子缝衣服我会,烧菜做饭刷锅洗碗样样我都会!都是我妈“耳濡目染“的结果。

    4.今年41岁的范伟刚是甘肃省平凉市人,从小跟着当画匠的父亲为秦腔剧团画戏袍、脸谱,耳濡目染,对秦腔喜爱有加。

    5.郭嘉从小就生活在阳翟,躬逢其声,耳濡目染,可以想见弱冠之年的郭嘉,免不了养成一些对世俗社会大翻白眼的隐士癖气。

    6.相反,弘昼倒是一副乐见其成的样子,虽然只是短短见过仪萱几次,但是每天听裕太妃说着,耳濡目染,对仪萱的好感也在直线上升,喜欢这个开朗率真的妹妹。

    7.生活幸福快乐“耳鬓厮磨”,事业蒸蒸日上“耳目一新”,财富好运多多“耳热眼花”。3.3爱耳日,祝福你“耳濡目染”幸福和谐,“耳听八方”吉祥喜事。

    8.幸福快乐和你“耳鬓厮磨”,好运吉祥和你“交头接耳”,健康财富和你“耳目心腹”。3.3爱耳日,祝福你耳聪目明,耳听八方,耳濡目染,开心快乐。

    9.荀慧生在唱梆子戏时代,因为为京戏同场演出,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很多皮黄戏,但正式从梆子改演皮黄,却是他倒嗓以后的事情。

    10.全国爱耳节到了,愿你发扬“耳濡目染”的学习作风,天天和颜如玉“耳鬓厮磨”,相信你的才华大家都“耳闻目睹”!祝你得到的掌声和称赞“不绝于耳”!

    11.我想到巴黎去长住,就是希望沉浸在艺术的国度中,耳濡目染,找到灵感。

    12.3月3日爱耳节,你的大名【耳濡目染】,你的爱情【耳鬓厮磨】,你的才华【耳闻目睹】,对你的称赞【不绝于耳】,【肥头大耳】是你的福气相,祝你健康,节日快乐。

    13.他生长在书香门第之家,对文学颇有兴趣,耳濡目染,很快就学会了写作。

    14.家里就剩下玛丽一个女儿,因为吉蒂大部分时间都和两位大姐住在一起,耳濡目染,她的言谈举止、品行和思想都大有长进。

    15.入住其中,耳濡目染,无不是浓浓的文化馨香气息。

    16.他生长在书香门第之家,对文学颇有兴趣,耳濡目染,很快就学会了写作。

    17.入住其中,耳濡目染,无不是浓浓的文化馨香气息。

    18.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19.饭店总客房299间,主楼普通楼层vip楼层和行政楼层含无烟楼层兼备装修风格以古朴典雅为特色。入住其中,耳濡目染,无不是浓浓的文化馨香气息。

    20.在对西南民族地区民间美术的考察活动中,耳濡目染,我很自然地加深了对西南民族染织工艺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