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ān xūn sān mù三薰三沐 | 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 金·元好问《丙午九日咏菊》:“三薰复三沐,岁宴与君期。” |
sān jiān qí kǒu三缄其口 |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 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sān bān liǎng yàng三般两样 | ①多个。②耍手段,弄花样。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67卷:“天下只是一个道理,更无三般两样。” |
tiǎo sān wō sì挑三窝四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那平姑娘又是个正经人,从不会挑三窝四的。” |
xián wǔ dēng sān咸五登三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谓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 |
sān duì liù miàn三对六面 |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 | 茅盾《子夜》:“回头我自会请三先生来,大家三对六面讲个明白。” |
shī jiā sān mèi诗家三昧 | 作诗的诀窍。 | 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
sān mìng ér fǔ三命而俯 | 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 | 《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jǐng shéng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 |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
yī chàng sān tàn一倡三叹 |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
yī guó sān gōng一国三公 |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
sān fén wǔ diǎn三坟五典 | 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
tiáo sān wō sì调三窝四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少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嚼舌根,就是调三窝四的。” |
sān zú dǐng lì三足鼎立 |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圆形;三足;两耳。像三条腿的鼎那样立着。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
sān dié yáng guān三迭阳关 | 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 唐·王维《渭城曲》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zhāng sān lǚ sì张三吕四 | 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宋·何承裕《戏为举子对句》诗:“晓来狗吠张三妇,日暮猿啼吕四妻。” |
sān wǎ liǎng shě三瓦两舍 | 瓦、舍:宋、元时指妓院及各种娱乐场所。旧指富家子弟寻欢作乐的地方。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告了一纸文状。” |
tiáo sān wō sì条三窝四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 |
zhē sān mán sì遮三瞒四 | 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 |
jīn rén sān jiān金人三缄 |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 《孔子家语 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sān chá liù lǐ三茶六礼 | 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 士昏礼》。 | 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
sān qīn liù gù三亲六故 | 亲戚故旧的总称。 | 梁斌《播火记》:“谁家没个三亲六故,谁家没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
cǐ dì wú yín sān shí liǎng此地无银三十两 |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 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里巷间有个笑话:……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 |
sān zhé zhī gōng三折之肱 | 肱:胳膊。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今闻老爷大展三折之肱,治我一国之主,若主上病愈,老爷江山有分,我辈皆臣子也,礼当拜请。” |
sān tái bā zuò三台八座 | 泛指高官重臣。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0回:“这叫做‘狮象捍门’,三台八座都是有分的。” |
yī fàn sān yí shǐ一饭三遗矢 | 矢:通“屎”,粪便。一顿饭的功夫上了三次厕所。形容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 |
dǎo sì diān sān倒四颠三 | 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来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
wú shì bù dēng sān bǎo diàn无事不登三宝殿 | 比喻没事不上门。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白娘子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去做什么?’” |
liù jiē sān shì六街三市 | 六街:唐代长安城中的六条大街;市:集市。泛指大街小巷。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一卷:“六街三市通车马,风流人物类京华。” |
sān jué wéi biān三绝韦编 | 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曲:“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
wéi biān sān jué韦编三绝 |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
ràng sān ràng zài让三让再 | 见“让再让三”。 |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长被举之人,亦必须让三让再以副举贤若夔龙之美事,及再三为大众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让德而镇嚣争焉。” |
ràng zài ràng sān让再让三 | 谓几次三番地推让。 | 明·史可法《复多尔衮书》:“群臣劝进,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 |
rào liáng sān rì绕梁三日 | 绕梁:在房梁间缭绕飘荡。(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
yī mù sān zhuō fà,yī fàn sān tǔ bǔ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 沐:洗头;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头与吃一顿饭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形容为延揽贤才而忙碌。 |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
yī rì sān fù一日三覆 | 同“一日三复”。 | 《孔子家语·弟子行》:“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绦之行也。”按,《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家语》本此。 |
sān hǎo liǎng qiàn三好两歉 | 同“三好两歹”。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那女儿年方一十二岁,一貌如花,且是聪明,单只从小的三好两歉,有些小病。” |
pà sān pà sì怕三怕四 | 这也怕,那也怕。比喻顾虑太多,不能做出决定。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昌叫你写,就是说你行,叫你拿主张。你怕三怕四干什么。” |
sān sī ér hòu xíng三思而后行 |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 《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guān yú fǎn sān观隅反三 | 犹言举一反三。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序》:“进无方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反三之慧。” |
sān děng jiǔ gé三等九格 | 犹三六九等。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孟玉楼道:‘娘,不是这等说,李大姐倒也罢了,没甚么倒吃了他爹恁三等九格的。’” |
sān guì jiǔ kòu三跪九叩 | 最敬重的礼节。叩:磕头。 | 清 昭槤《啸亭杂录 内务府定制》:“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 |
sān zhì wǔ cāi三智五猜 | 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 |
sān jiē liǎng shì三街两市 | 泛称各街市。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终日只是三街两市,和着酒肉朋友串哄。” |
liù bì sān tóu六臂三头 | 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广大。 | 明 孟称舜《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头待怎么,料应飞不出这天罗嘑。” |
zǎn sān jí wǔ攒三集五 | 见“攒三聚五”。 | 冰心《寄小读者》十一:“忆起昨夜那些小孩子,接过礼物,攒三集五,聚精凝神,一层层打开包裹的光景。” |
sān shī bào tiào三尸暴跳 | 形容人气愤到极点。 | |
sān zhān sān běi三战三北 | 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 | 《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
jiǔ qú sān shì九衢三市 | 指繁华的街市。 | 宋·柳永《看花回》词:“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 |
méi sān méi sì没三没四 | 不三不四,行为不端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还有几个没三没四帮闲的,专一在街上寻些空头事过日子。” |
sān dié yáng guān三叠阳关 | 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别的曲调。 | 宋 周邦彥《苏幕遮》词:“《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 |
tiāo sān bō sì挑三拨四 | 见“挑三豁四”。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这家伙在挑三拨四,我去闯破她不呢?” |
sān yán wǔ yǔ三言五语 |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那知一想,才觉长篇累牍,不合体裁,三言五语,包括不住,一时竟大为起难来。” |
tuī sān āi sì推三挨四 | 推:推诿。形容一再推诿拖延。 |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几次叫你做个手脚,你总是推三挨四,还打官话。” |
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道三不着两 | 道:说话;着:接触到。说话三句有两句说不到地方。形容说话不着边际。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苏王文<桂枝香>》:“道三不着两,四下乱倡扬,取得经来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
sān shé qī shǔ三蛇七鼠 |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
yóu xì sān mèi游戏三昧 | 原为佛家语,意思是排除杂念,使心神平静。也比喻事物的精义、决窍。后指用游戏的态度对待一切。 | 宋 陈岩肖《庚溪诗话》下卷:“东坡谪居齐安,时以文笔游戏三昧。” |
zhāng sān lǐ sì张三李四 |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百丈恒禅师法嗣》:“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 |
dǐng fēn sān zú鼎分三足 | 见“鼎足三分”。 | 《水浒传》第二十回:“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
liù jiē sān mò六街三陌 | 见“六街三市”。 | 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二折:“恰便似玉琢成六街三陌,恰便似粉妆就殿阁楼台。” |
sān yuàn chéng fǔ三怨成府 | 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 |
yī bù sān yáo一步三摇 | 指人走路摇晃或者悠闲自得的样子。 |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29回:“嘱咐家丁看门户,他这才一步三摇来到大门。” |
sān wǎ sì shě三瓦四舍 | 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 |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
sān tiān liǎng tóu三天两头 | 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经常、频繁。 | 老舍《我这一辈子》:“我三天两头的到这里来巡逻。” |
cāi sān huà wǔ猜三划五 | 喝酒时划拳行酒令。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3回:“差人道:‘今日且吃酒,明日再说。’当夜猜三划五,吃了半夜。” |
wǔ shēn sān lìng五申三令 | 三令五申。谓再三告诫。 | 前蜀·杜光庭《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渐乖训抚之宜。” |
sān gè chòu pí jiàng,sài guò zhū gě liàng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 |
féng xuān sān kū冯谖三窟 | 冯谖:冯驩,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窟:窝。比喻为安全设置多处藏身之地或采取多种避祸之策。 | 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深蒙薛公折节之礼,而无冯谖三窟之效。” |
sān wǎ liǎng xiàng三瓦两巷 | 见“三瓦两舍”。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9回:“平昔在三瓦两巷行走耍子,捣子都认认的。” |
yī rì bù jiàn,rú gé sān qi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 《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sān xūn sān mù三熏三沐 | ①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 宋·陆游《与李运使启》:“一琴一龟,预想铃斋之静;三熏三沐,尚陪药市之游。” |
yī xiàn sān chóu一献三酬 |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 |
sān bǎng dìng àn三榜定案 | 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 |
sān zāi liù nán三灾六难 | 见“三灾八难”。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4回:“谁家也有三灾六难哩!互相帮助嘛!” |
rì shàng sān gān日上三竿 | 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 宋 杨亿《劝石集贤饮》诗:“日上三竿宿雾披,章台走马帽檐欹。” |
yáng chuān sān yè杨穿三叶 |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
sān děng jiǔ bān三等九般 | 同“三等九格”。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5回:“金莲:‘若是这等的也罢了,我说又是没廉耻的货,三等九般使了接去。’” |
jiá shàng sān háo颊上三毫 | 同“颊上三毛”。 | 清·张岱《右匮书自序》:“至其论赞,则淡淡数语,非颊上三毫,则晴中一画。” |
zhòng sān dié sì重三迭四 | 见“重三迭四”。 | |
sān shí liù zhāo,zǒu wéi shàng zhāo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 着:下棋落子,比喻计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
sān tóu bā bì三头八臂 | 见“三头六臂”。 | 《法苑珠林》卷九:“[修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瞋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
qì guàn sān jūn气冠三军 | 三军:军队的总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高彪传》:“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鴠。” |
diào sān huò sì调三惑四 | 见“调三斡四”。 | 《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
dà pú sān rì大酺三日 | 酺:聚饮。大聚饮三天。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饶安县言白雉见。”裴松之注引《魏书》:“赐饶安县田租,勃海郡百户牛酒,大酺三日。” |
yī ér zài,zài ér sān一而再,再而三 | 再:第二次。一次又一次。 | 清 俞万春《荡寇志》第109回:“那厮必然再用此法,一而再,再而三,我其危矣。” |
wǔ diǎn sān fén五典三坟 | 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 明·张景《飞丸记·赏春话别》:“贯串百家诸子,沉酣五典三坟。” |
sān shí liù cè,zǒu shì shàng j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tiāo sān xián sì挑三嫌四 | 见“挑三拣四”。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为你黑间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这么个媳妇,你还挑三嫌四的。” |
chóng sān dié sì重三叠四 | 形容多次重复。 |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又卷一百一十八:“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都重三叠四说在理,只是许多头面出来。” |
sān bù liǎng jiǎo三步两脚 | 快速行走貌。 | 周立波《民兵》:“她靸着鞋子,三步两脚赶到侧铺的跟前。” |
sān rén chéng zhòng三人成众 | 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必有一长。” |
héng sān shù sì横三竖四 | 犹言横七竖八。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
huǒ mào sān chǐ火冒三尺 | 见“火冒三丈”。 | 姚雪垠《李自成 》第一卷第十五章:“当自成在路上才得到报告时,他不禁火冒三尺,恨恨地骂了一声:‘该死!’” |
sān huáng wǔ dì三皇五帝 | 我们古代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运》:“故夫三皇五帝之礼法度,不矜于同而预于治。” |
sān yán èr yǔ三言二语 |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 朱自清《论朗诵诗》:“或者三言二语,或者长篇大套。” |
hé qīng sān rì河清三日 | 《易纬干凿度》卷下:“天之将降嘉瑞应,河水清三日。”后因以“河清三日”为升平祥瑞的预兆。 | 《易纬乾凿度》卷下:“天之将降嘉瑞应,河水清三日。”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吾圣主始生,此河清者三日。黄河清,圣人出,今果然矣。” |
sān zāi bā nàn三灾八难 |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 |
yī xiàn sān shòu一献三售 | 见“一献三酬”。 | 唐·刘禹锡《问大钧赋》:“楚臣《天问》不酬,今臣过幸,一献三售。” |
sān xǐ chéng guó三徙成国 | 见“三徙成都”。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
sān máo qī kǒng三毛七孔 |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